设为首页

加入收藏

注册

登录

汉网首页

端午女儿节 妍饰小闺女

“五月五端午,街头卖神符,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;樱桃桑葚粽子五毒,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,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;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,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。”这段清末时流行的唱词,生动再现了旧京老百姓过端午节的热闹情景。

端午节起源说法不一

“端午”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《说文解字》解释“端,物初生之题也”,即说端为初的意思。“午”属十二支,农历以地支纪月,正月建寅,二月为卯,顺次至五月为午,因此称五月为午月,“五”与“午”通,“五”又为阳数,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为“重午节”或“重五节”。除端午、重午、重五外,端午节还有端阳节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艾节、菖节、蒲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、粽子节、午日节、女儿节、地腊节、诗人节、龙日、午日、灯节等多种别称,堪称节日别名之最。

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,主要包括屈原说、曹娥说、恶日说等等,尤其以屈原说流传最为广泛。屈原是楚国王族,主张联齐抗秦,提倡“美政”,曾任左徒之职。奸人郑袖、靳尚等人嫉恨他,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诋毁屈原,致使他渐渐被楚怀王疏远,以致流放。楚国灭亡,屈原悲痛欲绝,抱石于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而死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五月五日竞渡,俗为屈原投汨罗日。伤其命,故并命舟楫以拯之,至今为俗。”《隋书·地理志》亦称:“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汨罗,土人追至洞庭不见……因而鼓棹争归,竞会亭上,习以相传,为竞渡之戏。其迅楫急驰,棹歌乱响,喧震水陆,观者如云,诸地皆然。而南郡尤甚。”

这被认为是龙舟习俗的由来,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与屈原传说有关:“屈原以夏至赴湘流,百姓竞以食祭之。常苦为蛟龙所窃,以五色丝合株叶缚之。”唐代诗人文秀有《端午》诗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
曹娥说也较为流行。东汉邯郸淳《曹娥碑》、东晋虞预《四明丛书》记载,上虞曹娥之父为一弦歌礼神的巫师,于汉建安二年五月五日驾舟溯江而上去迎波神伍子胥,被波涛溺死,不得其尸。时年十四岁的曹娥女沿江号哭,到第七天投江而死,三日后与父尸俱出。乡民为曹娥之孝行感动,此后每年五月五日竞渡投食江中为之悼念。

恶日说是学术界认可度较高的说法。端午之后各地进入夏季,雨水频繁,蛇虫出没,戾疫横行,因此五月在古代被视为“毒月”,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,因此从周代就有在五月初五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的习俗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:“五月五日,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,以止恶气也。”《太平御览》:“五月五日,以五彩丝系臂者,辟兵及鬼,令人不病温。”

辽元金祭天射柳击球

辽金以来,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提高,北京地区的端午节,既传承了端午节的整体特征,又在幽燕大地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。辽金元时期,北京端午节俗具有明显的北方民族特点及部族国家礼仪性质。辽金元政权是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,对天的崇敬是契丹、女真、蒙古诸族共有的习俗传统。端午在辽金元三朝都为重要节日,主题之一就是祭天。

《金志》记载:“其节序,元旦则拜日相庆,重午则射柳祭天。”“国莫大于祀,祀莫大于天”,金人拜天一年三次,分别在重五、中元、重九三个节日。重五在马球场,中元在内殿,重阳节在都城外。《金史》记载端午祭拜:“重五日质明,陈设毕,百官班俟于球场乐亭南。皇帝靴袍乘辇,宣徽使前导,自球场南门入,至拜天台,降辇至褥位。皇太子以下百官皆诣褥位。宣徽赞:拜。皇帝再拜,上香,又再拜,排食抛盏毕,又再拜,饮福酒,跪饮毕,又再拜,百官陪拜,引皇太子以下先出,皆如前导,引皇帝回辇至幄次更衣。”

在端午祭天之后,有射柳、击球的娱乐活动。射柳时:“当射者以尊卑序,各以帕识其枝,去地约数寸,削其皮而白之。先以一人驰马前导,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。既断柳,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,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,或断其青处,及中而不能断,与不能中者为负。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。”击球活动:“各乘所常习马,持鞠杖。杖长数尺,其端如偃月,分其众为两队,共争击一球。先于球场南立双桓,置板,下开一孔为门,而加网为囊,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。或曰:‘两端对立,二门互相排击,各以出门为胜。’球状小如拳,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,皆所以习跷捷也。既毕,赐宴,岁以为常。”

元朝五月五日的户外竞技同样是射柳与击球。《析津志》记载击球情形:“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,上召集各衙门万户、千户,但怯薛能击球者,咸用上等骏马,系以稚尾、缨络,萦缀镜铃、狼尾、安答海,装饰如画。”胜者有赏,败者受罚,因此击球时两队争夺激烈:“当其击球之时,盘屈旋转,倏如流电之过目,观者动心骇志,英锐之气奋然。虽耀武者,捷疾无过于是。”

明代时北京人称“女儿节”

如果说金元时期端午节俗以国家拜天仪式为中心,辅之以具有演武性质的射柳、击球竞技,是一种国家主导的节俗形态的话,那么明清以后北京的端午节突出的则是家庭形态,家庭内容的节日民俗占据了主导地位。

端午节在明代被北京人称为“女儿节”,沈榜《宛署杂记》记载:“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、五毒灵符,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,饰闺女,尽态极妍。出嫁女亦各归宁,因呼为女儿节。”《帝京景物略》称:“一日至五日,家家妍饰小闺女,簪以榴花,曰‘女儿节’。”明人于有丁《帝京午目歌》中写道:“都人重五女儿节,洒蒲角黍榴花辰。金锁当胸花作簪,衫裙簪朵盈盈新。”说的就是端午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给女孩子头上簪以石榴花,还用花红绫线结成樱桃、桑葚、角黍、葫芦等形状,以线贯穿,佩戴在身上,以示吉祥。有些女孩还用五彩丝线编成圆环套在手腕和脚腕上,闺房里也挂满了小葫芦、小角黍、小布老虎等装饰小件。妇女们的头上还要戴上红绒制成的蝙蝠、福字梅花等绒花绢花。这习俗叫“长命缕”。

端午节这一天,明代士女还有出外踏青习俗,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:“踏青端午日,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、高梁桥柳林、德胜门内水关、安定门外满井,名踏青。妇女如之,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。”

端午正值酷暑降临、百草丛生、瘟病流行之时节,因此每到此时胡同中众百姓家,均要采集或购买艾叶与菖蒲悬挂门框上以清洁空气,或将艾叶菖蒲燃烧,用烟熏院子及屋子。《燕京岁时论》云:“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,以禳不祥,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。”

端午时节老北京民间还有食五毒饼、喝豆汁儿的食俗,如今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时,稻香村等老字号商铺仍有此玫瑰饼出售。“五毒”指的是蝎子、蜈蚣、蜘蛛、癞蛤蟆和毒蛇。五毒饼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,加盖在玫瑰饼上。端午节吃五毒玫瑰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(消灭)掉,使它不再毒害人,以此寄托吉祥平安之意。

上一篇:财政部:截至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.6万亿元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分享到: 0

热点资讯

前瞻科技

商讯教育